公元前227年,在秦国的都城咸阳宫(如今的陕西省西安市附近),一场惊心动魄的刺杀行动悄然展开。刺客荆轲与秦王嬴政,亦即后来的秦始皇,成为了这场历史大戏的两位主角。这场刺杀以荆轲的失败告终,他最终被捕并惨遭杀害,而嬴政则继续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千古一帝的角色。荆轲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中不朽的刺客之一,后被司马迁收录在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之中,广为人知。
在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里,关于荆轲刺秦王的事宜被详细记载,从中可以看出,这场刺杀几乎注定了失败的结局。刺杀前,燕国的太子丹在河北的易水边,悲壮地送别了荆轲。那时,太子丹对刺杀的成功并不抱有太多希望,催促荆轲速速启程。而荆轲则唱起了那首悲切的《易水歌》,似乎在诉说着自己将为大义赴死的决心。送别的场面堪称悲壮,太子丹和众人身着白衣,头戴白帽,显得格外肃穆。白色在当时燕国的文化中并非代表喜庆,而是充满着庄重与沉痛的寓意。或许,白色的选择也象征着某种不吉利的预兆,因为燕国崇尚的是蓝色,而白色在过去曾是殷商的标志,后被周朝所灭。
展开剩余69%刺杀秦王的任务,险象环生,充满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。从小就以冷酷、无情著称的秦舞阳,在见到秦王嬴政时,无不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威慑力。这也正是秦始皇在六国人心中的恐怖形象,足以让人产生绝望。荆轲虽然表现得英勇无畏,但从他与太子丹以及太傅鞠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,初时他对直接刺杀秦王的计划并没有太多的信心。因为,秦国早已定下了吞并六国的目标,刺杀一个秦王并不能改变什么,甚至可能加速燕国的灭亡。这一切从最初就充满了不确定性,荆轲和周围的人也都知道,刺杀成功与否都将为燕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。
即便如此,太子丹的决心仍然无法动摇。他不仅仅是为了燕国的生死存亡,还因为在秦国做人质时受过屈辱,想要为自己复仇。荆轲对这一点心知肚明,他甚至在临终时表示,他原本的计划并非单纯刺杀秦王,而是打算劫持嬴政,迫使他写下归还六国领土的契约。然而,想要完成这样的计划难度更大,也让整个刺杀的局面更加复杂和危险。
有时我不禁在想,如果当时太子丹没有急于催促荆轲启程,反而等到其他朋友一同参与刺杀,是否这次行动的成功率会更高一些?也许历史会因此有所改变,但这一切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。毕竟,统一的趋势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,秦国的崛起是早已注定的结局。试图阻碍历史进程的人和事,最终都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。
在荆轲出发前,太子丹也为这次刺杀精心做了诸多准备,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匕首、督亢的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。特别是那把匕首,为了确保其锋利无比且适合隐藏在地图之中,太子丹特意寻访了当时著名的铸剑大师——赵国的徐夫人。徐夫人以打造锋利匕首著称,甚至拥有许多珍稀的刀剑。太子丹以重金购得一把,接着用毒药将其淬炼,确保其一触即发,能在瞬间致命。
关于徐夫人究竟是男是女,曾有过争议。有人认为他是女性,因传说中的名剑匠莫邪便是女性。然而,这个说法很快就被驳斥。事实上,徐夫人是一个男性,姓徐名夫人。这个名字的由来也在唐代史学家司马贞的著作《史记索隐》中得到了解释。看来古人起名字确实是随心所欲,根本不拘泥于性别和身份。
这场刺杀事件虽然最终未能成功,但荆轲的勇气与忠诚,以及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深远影响,至今仍令后人敬仰。
发布于:天津市柏瑞配资,易配通配资,专业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