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日常生活中,“胃不舒服”是常有的事。吃点东西就肚子胀气、胃里反酸灼烧、动不动就腹部痛,大家往往习惯买点药对付一下,但需要警惕的是,这些看似常见的小毛病,有时可能是胃癌的早期信号。多数患者被确诊胃癌时已经进入中晚期,治疗难度和死亡风险都显著增加。事实上,胃癌是可以通过早期筛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,而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胃镜检查。要想真正做到“防患于未然”,我们需要从了解胃镜筛查开始。
一、胃癌预防离不开胃镜检查
胃癌的发生通常有一个由浅入深的演变过程:从慢性胃炎、萎缩性胃炎、肠化生、异型增生,最终可能发展为癌症。这个过程往往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,如果能在癌前病变或早期癌阶段就发现,治愈率可以超过90%。然而,单靠症状很难判断疾病的严重性。比如,早期胃癌可能仅仅表现为轻度消化不良,与普通胃炎几乎一样,影像学检查如B超、CT虽然能发现部分病变,但在微小癌灶和早期黏膜变化面前,灵敏度有限。相比之下,胃镜能够直视胃黏膜,还能取组织活检,这是目前发现早期胃癌的“金标准”,因此,胃镜检查不仅是诊断工具,更是预防胃癌的重要关卡。
二、哪些人应当重视胃镜检查
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频繁做胃镜检查,有一些人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:
第一类是有长期症状的人。比如经常性上腹痛、反酸、食欲减退、体重下降、反复黑便等,如果症状持续超过两周,就应考虑做胃镜检查。
第二类是有家族史的人。直系亲属中有胃癌患者的人,风险显著高于常人。
第三类是已经有胃病基础的人。慢性萎缩性胃炎、胃溃疡、胃息肉、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根除的人,都属于癌前病变或高危背景。
第四类是中老年人群。通常建议40岁以后,尤其在高发地区或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,应主动进行一次胃镜检查作为健康保障。换句话说,胃镜并不是“有病才做”,对于高危人群,它更是一种主动的健康投资。
三、胃镜检查到底查什么
很多人以为胃镜检查只是“看一眼胃”,其实远不止如此。胃镜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观察黏膜:医生可以清楚看到胃腔内部的情况,判断是否存在炎症、溃疡、息肉或可疑病灶。
活检取样:如果发现异常,可以立即取一小块组织送病理学检查,以明确是否存在癌变或癌前病变。
治疗操作:部分息肉或早期癌灶,可以在胃镜下直接切除,既诊断又治疗,大大减少了开刀的需求。这意味着,胃镜不只是“发现问题”,在一定程度上还能“解决问题”。
四、胃镜检查可怕吗?无痛胃镜来帮忙
不少人一听到“胃镜”就打退堂鼓,觉得检查过程痛苦难忍。传统的胃镜检查做完的确会让人有恶心、呛咳的体验,但随着技术发展,这些顾虑正在被逐渐消除。现在普遍采用的是“无痛胃镜”,通过静脉麻醉让患者在睡眠状态下完成整个过程,醒来时检查已经结束,几乎没有不适感。另外,还有细径胃镜可以从鼻腔进入,更加舒适,可以说,现代胃镜检查已经没有想象中那样可怕,关键是要克服心理障碍,勇敢迈出第一步。
五、胃镜检查多久做一次
胃镜检查并不是一劳永逸,不同人群需要不同的复查间隔。
普通人群如果首次检查一切正常,可以5到10年复查一次;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,建议2到3年复查一次;已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异型增生的人,通常需要每年或每两年复查;若发现息肉并切除,复查间隔视病理性质而定。
总的原则是:风险越高,复查周期越短。具体情况应遵循医生的个体化建议。
六、结语
胃癌并非不可防控,关键在于能否早发现、早处理。胃镜检查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筛查手段,尤其对高危人群来说。记住,早期发现的胃癌大多可以治愈。所以,从今天起,把胃镜检查列入自己的健康清单,学会关注身体信号,真正做到“防患于未然”。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预防消化道疾病的发生。让我们通过科学的检查和治疗手段,共同维护消化道健康。
张宗辉 融安县中医医院
柏瑞配资,易配通配资,专业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