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所上海的小学,全校仅22名学生,却配备了23名教师——教育部门核实:适龄儿童,真的就只有这些。
听到这消息,我先是意外,继而沉默。
意外的是,这件事发生在上海——一座我们印象中永远人潮涌动的超级都市;不意外的是,持续走低的生育率,早已无声无息渗入普通人的日常。
就拿我身边的事来说。
暑假前,我先生的一位堂嫂,做了十多年幼师的她告诉我:早在去年,她们幼儿园因为招不到足够的孩子,就关门了。她休息了一阵,最近才重新上岗,月薪不到三千,暑假无薪。
堂嫂苦笑补充:“好歹有份工作,比闲在家里好,起码单位还给交三金。”
我所居住的沿海城市,离上海不过两小时车程。这么一想也就理解了,生育低潮的影响,早已经悄悄朝着一线城市涌动。
上海这所小学,不过是第一个拉响的警报。
展开剩余83%01
一边空教室,一边挤破头
说起来挺矛盾的:一边是学校招不到学生,一边却是家长们拼命“鸡娃”。教育图景,冰火两重天。
我儿子正读初中,身边朋友的孩子,几乎人人补习。成绩差的补,成绩好的补得更凶。
单位有个保洁阿姨,她家有个孙女才初一,暑假一个月的补课费用就已经超过一万了。
阿姨挺心疼,她说:娃爸辛辛苦苦干一个月,一个人的工资都还不够给孩子交补课费啊!
我安慰阿姨说:“都这样,有些孩子的补课费用还要贵呢。”
阿姨听了说大伙儿都在这么补课砸钱,似乎心安了一些。
别说中小学生,连学龄前的孩子也早已加入“军备竞赛”。
我2岁的小侄女,还没上幼儿园。我那天去串门,聊起孩子的成长,弟媳妇报出长长一串培训班的名称,什么思维训练、舞蹈、围棋、画画、奥数……小家伙都还没跑利索,家长已经盘算着如何让他们负重登山了。
一边是越来越空的教室,一边却是挤破头的补习班,两者形成形成荒诞又真实的对照。
我开导弟媳妇:“等你家娃上学,大学都随便上了,还焦虑什么?”
玩笑归玩笑,可中年家长也好,年轻家长也罢,头顶挥之不去的,都有一朵叫做“教育焦虑”的乌云。
02
生不起、养不起
流失的学生,是多年生育率走低的结果。
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?我身边就有两个很典型的例子。
小A,89年的姑娘,我老公的同事。已婚三年没办酒席、没要孩子。房、车全是贷款,最近还换了特斯拉——依然贷款。
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,我其实挺感慨的:换做我这个有家庭有孩子的,宁可换一辆普通电车,也要省出一部分钱,先还贷。
身边很多人劝过她:“年纪不小了,早点生孩子吧,免得老了后悔。”
每每听到这样的话,小A总回:“自己都活不好,怎么养孩子?算了!”
她不是不喜欢孩子,而是被现实吓退了。一份不稳定的工作、沉重的负债,让她不敢轻易添丁。
如今,没有孩子的牵挂,即便手头不富裕,可小两口天天过得也滋润,下来班就到处觅食。他们只要关心自己过得开不开心就好,压根不需要操心自己以外的事。
有时候聊起小A,我也会羡慕:“这就是年轻人,这就是没孩子的好处。”
小B,99年的小姑娘,她的婚恋观是:不排斥、不主动、也不将就。她的生育观却异常坚定:不生。
小姑娘家境其实挺好的,有做生意的双亲,早早给她在城市最黄金楼盘安置了属于她房子。对她来说,如果有合适的人选结婚,她只要负责生就可以了,完全没有经济压力,但她坚定拒绝生育,是觉得“孩子”这个物种太麻烦了,她承受不起。
她说,每天看我下班赶回家管孩子、陪写作业、偶尔还要跟孩子怄气,她就觉得:“太累了,不值得。”
对她来说,生育不是经济问题,而是人生选择问题——“我不想为一个孩子,牺牲我全部的生活乐趣。”
经济负担与教育压力,像两座大山,成为很多年轻夫妻不想要孩子的主要原因。
03
安静崩溃与无声和解
养孩子的压力,不只存在于宏观数据中,更藏在每一天的琐碎里。
孩子吃饭慢、写作业拖拉、房间乱……这些小事,往往是家庭争吵的导火索。
我们常常开玩笑地说,婚姻中,我们会有一千次想要掐死对方的念头;那么在养育孩子过程中,我们会有一万次想要重新把他塞回肚子里去的念头。
再说得极端一点,婚姻过不下去了,尚且可以一别两宽,时间久了,爱人终成陌路人。
但是孩子呢?是血脉更是责任,放不下、又举不起,只能硬扛。
我最近在看电视剧《后浪》,急诊护士田星星面对赵力权的表白,冷静拒绝:“一人难,两人也难,我宁愿空缺。”
她不是不爱,而是清醒——自己尚且在城市中艰难立足,怎敢让孩子再来“垫底”?
生命的延续,不应只是爱情的见证,更是一场沉重的责任。如果我们自己尚且不够,又拿什么给予孩子?
04
育儿补贴:是救命稻草,还是隔靴搔痒?
国家不久前推出育儿补贴:三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每孩每月补助300元。政策初衷良好,是为减轻生育负担。
但很多网友算了一笔账:补贴来了,奶粉、尿布、培训费也在涨。每月300,对愿意生的人来说是锦上添花,但对于条件不好的,为了补助而一时冲动生育孩子,这笔费用恐怕杯水车薪。
生育,从来不只是“给钱就行”的事。它关乎压力、时间、精力和整个社会支持体系。
写在最后:
上海那所只有22个学生的小学,是一个时代的信号。
空教室的背后,是年轻人“不敢生”的无奈;补习班的火爆,是父母“不敢不卷”的焦虑。
生育本该是一件充满期待的事,不该被焦虑裹挟。我们需要的,不是一个劲催生,而是一个让年轻人敢生、想生、愿生的社会环境。
如此那些空着的教室,才有可能重新回荡起孩子的笑声。
我是诺妈,家有男娃,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,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,分享学习干货,一起共成长
发布于:浙江省柏瑞配资,易配通配资,专业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