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︱孙玉良
在菲律宾街头,怒吼盖过了蝉鸣。9月21日,本该是个记忆沉重的日子,却再次被数十万愤怒的人群点燃。黎刹公园里的人海,奎松大街上的呐喊,都是同一个问题的回响:1万亿比索去哪了?这笔本该守护民生、抵御洪水的巨款,如今却化作“幽灵工程”,消失得无影无踪,只留下暴雨倾城、洪水横行。
马科斯站出来了,他的发言带着一种奇特的“共情”:如果不是总统,他也许会和他们一起上街。这句话听起来很动情,却像极了一个站在岸边的人,对落水者说“我理解你很冷”。人们要的不是安慰,而是答案。答案在哪里?在被贪腐掏空的防洪堤坝,在没影子的施工工地,在权贵的账本里。
这场名为“万亿比索游行”的抗议,不是凭空而来。7月台风肆虐,洪水吞没村庄,房屋成片被淹,人们才发现,很多所谓的防洪工程根本是纸面上的幻影。布拉干省7700万比索的防洪项目,纸上写得工整,现场却连块砖头都没有。马科斯亲自视察,才发现另一个5500万比索的工程连开工的影子都没有。这些场景,比任何民众的口号都更有力,它们赤裸裸地告诉菲律宾人:腐败不是抽象的,而是实实在在的灾难。
然而,真正让人火大的,还不只是贪污,而是权力对腐败的那份心照不宣。马科斯的表弟罗穆亚尔德斯,这位众议院议长,被指牵涉到可疑工程,随后辞职“配合调查”。听上去像是大义凛然,实际上更像是政治风暴中的一次体面撤退。菲律宾人太熟悉这样的剧本了:调查声势浩大,辞职换来掌声,风头一过,一切归于沉寂。雷声足够大,但雨点小得可怜。
美国“外交学者”网站评论得不客气:马科斯带头反腐,看起来震惊,实际上是演给公众看的戏。他签署的预算案里充斥政治分肥,如今却对腐败装出讶异。更别说,他自己办公室的机密资金从未真正被审查。他想把焦点推向议员,但谁又能相信他真的与腐败无关?
这一幕在菲律宾并不陌生。几十年来,公共资金丑闻一波接一波,从未断绝。独裁、戒严的阴影还留在历史里,而新的腐败浪潮却依旧淹没现实。讽刺的是,9月21日这个日子,恰好是老马科斯宣布戒严的纪念日。五十多年过去,戒严的恐惧还没完全散去,如今换成了防洪贪腐的怒火。人们走上街头,不是要颠覆政权,而是要捍卫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权利。
在马尼拉,5万人聚集在黎刹公园,喊出“菲律宾人的韧性不是遮羞布”;在奎松市,1.5万人在人民力量纪念碑前高喊口号,再次沿着街头游行。这些呼喊让人想起1986年的“人民力量”,那时菲律宾人推倒了一个腐败独裁政权。今天的抗议者们或许没想重演历史,但他们想告诉权力:别再把希望当笑话。
抗议伴随冲突。39名警察受伤,200多人被捕,连未成年人也未能幸免。拘捕和流血没能吓退愤怒,反而像火上浇油。因为人们已经看得太清楚了:一边是虚假的防洪堤坝在暴雨中崩溃,一边是政治家们把民生预算变成奢侈品。这种反差,才是真正的危险。
马科斯执政不到两年,就已遭遇这样的大规模挑战。政变谣言四起,盟友辞职,街头怒火越烧越旺。菲律宾大学政治学者让·佛朗哥说得直白:“这可能毁掉他的政治遗产。”而前最高法院法官卡皮奥的话更狠:留给马科斯的时间不多了。
马科斯当然明白危机的严重,他成立调查委员会,承诺要“追责到底”。可问题在于,菲律宾人不再相信承诺。承诺太多,兑现太少,失望才会堆积成愤怒。如今,连街头的抗议口号都透露着一种冷酷的清醒:他们知道权力不会主动改变,唯有逼迫才有可能。
菲律宾的政治循环,让人既熟悉又无奈。腐败丑闻被揭开,官员辞职或被调查,社会一阵骚动,最后一切归于平静。直到下一次灾难,再次揭开同样的伤口。马科斯是否能打破这种循环?看起来,他自己都未必愿意。
这就是“万亿比索游行”真正的意义。它不仅是一次针对腐败的抗议,更是一种集体的质问:在这个国家,谁能真正替普通人守住未来?抗议者没有宏大的政治诉求,他们要的只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安全感。
当洪水还在菲律宾的村庄里肆虐,当一万亿比索成了空中楼阁,当权力依旧在互相保护,愤怒的人群不会轻易散去。马科斯说“如果我不是总统,也许会和他们一起上街”,可惜他偏偏就是总统。他不是旁观者,而是这个剧本的主角。菲律宾人要问的不是“他理解不理解”,而是“他能不能改变”。街头的呐喊已经给出了答案:耐心正在耗尽,时间正在倒数。
柏瑞配资,易配通配资,专业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